一、赛事启幕:匠心筑梦,文化润疆
(一)沪喀联动,共赴建筑文化之约
2025年10月,由国家体育总局航空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主办的 “匠心众运” 建筑模型文化系列赛事(新疆站)在喀什市等近20所中小学有序开展。上百名新疆学生围坐一堂,期待着来自上海的专业教师团队带来的 “文化惊喜”—— 老师们不仅携带了专业的建筑模型工具与松木构件,更带来了一份跨越4000公里的文化邀约,以中国传统建筑的 “灵魂构件” 斗拱为媒介,在这片离大海、离首都最远的土地上,搭建起东西部文化对话的桥梁。

(二)赛事定位:科技体育与传统文化的创新融合
本次赛事突破传统模型竞赛的 “技能比拼” 范畴,聚焦 “文化传承 +实践体验” 双核心。上海教师团队深知,对于南疆青少年而言,斗拱不仅是木质构件,更是打开中华传统文化大门的钥匙。因此,活动设计了 “理论讲解 — 模型拆解 — 动手制作 — 创意彩绘” 完整链条,让科技体育的严谨与古建筑的智慧碰撞,让遥远的 “故宫斗拱” 与身边的 “喀什民居” 产生联结,让文化传承变得可触、可感、可创造。

二、斗拱课堂:解码传统建筑的智慧密码
(一)榫卯乾坤:斗拱的历史脉络与力学奥秘
“大家看,这小小的‘斗’和‘拱’,不用一根钉子,却能撑起故宫的飞檐,抵御千年风雨。” 上海指导教师李老师手持拆解后的斗拱模型,以应县木塔、苏州园林等案例为切入点,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斗拱从西周萌芽、唐宋成熟到明清演变的历史,更通过现场演示榫卯咬合,让学生直观感受 “以材为祖,以斗为基” 的建筑逻辑。让在场的同学瞪大了眼睛:“原来古代工匠这么厉害!我也要做出能‘承重’的斗拱。”

三、指尖匠心:当斗拱遇见民族风情,当憧憬绘入山海国旗
-
-
彩绘创新:民族元素与山海憧憬的深情表达
最动人的环节,当属斗拱彩绘。学生们不仅将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的靛蓝纹样、哈萨克族太阳花图腾、塔吉克族鹰纹等民族元素绘于斗拱之上,更将心中对远方的向往、对祖国的热爱融入笔尖:有的在 “拱” 的端头画出层层浪花,旁边标注 “这是课本里的大海”;有的在 “斗” 的侧面绘上鲜红的国旗,五星用金色颜料仔细涂满;还有的将喀什古城的黄土墙、胡杨林与北京天安门画在一起,组成 “家乡与首都” 的图景。
“老师,大海是不是真的像蓝天一样蓝?国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时,是不是特别壮观?” 绘制大海图案的学生,怯生生地向上海老师提问。当老师拿出手机里的海景照片、天安门升旗仪式视频时,围拢过来的学生们屏住了呼吸,眼神里满是向往。指导教师感慨:“在离大海最远的地方,孩子们用画笔勾勒大海;在祖国西北边陲,他们把国旗绘在传统构件上 —— 这份纯粹的向往,比任何作品都更打动人心。”

-
-
教育启示:以文化实践促进全面发展
此次赛事印证了 “实践是最好的教育”:斗拱制作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工匠精神,文化解读提升了审美素养与历史认知,而 “大海与国旗” 的描绘,则让家国情怀从抽象概念变为具体表达。正如喀什地区教育局负责人所言:“当孩子们在斗拱上画下大海,画下国旗,他们画的不仅是图案,更是对祖国大地的向往、对民族文化的热爱。这种‘动手又动心’的文化实践,正是培育时代新人的生动载体。”
一斗一拱承古今,一笔一画诉真情。这场跨越千里的 “匠心之约”,让上海的教育智慧与新疆的文化风情相遇,让传统建筑的榫卯与民族团结的纽带相连。在离大海、离首都最远的喀什,上百名新疆学生用双手拼接斗拱,用画笔描绘向往 —— 这不仅是一次文化赛事,更是一堂生动的 “家国课”,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,在南疆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,向阳生长。
标签:
